关键词:中英外交足球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然而,2016年举行的欧盟公投中,脱欧一方获胜。此后三年至今,英国内政受此连累止步不前:保守党党首易主、提前大选失去议会多数、迟迟无法通过脱欧协议完成脱欧进程等。中英关系也受此影响:2019年2月,英国财政大臣取消了其访华行程;3、4月,英国政府在是否允许华为参与5G建设一事上的举棋不定。
不过,在中英高层交往止步不前的同时,中英足球外交则“风景这边独好”。在2018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上,英超联赛与中超联赛签署延续合作意向书,继续支持中国足球和联赛的发展。今年1月,在邮人体育(mailman)的报告中,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被评为中国民众在互联网上最喜爱的足球联赛;3月、4月,六支英超球队宣布将在夏季进行中国行,创造同时访问中国的英国球队数量之最。近两年,英国球队在中国举行的大大小小宣传活动不胜枚举。中英足球交流合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回顾中英外交历程,“足球外交”几乎从未受到双边关系起落的影响,始终在中英人文交流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而在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经济向消费与服务转型的背景下,双方在足球上的合作,从人文交流进一步升级为经济交流,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说,“足球外交”是中英交往的典范,中英“足球外交”有着怎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不妨先从对其历程的回顾开始。
(一)中英“足球外交”回头看
回顾中英足球交往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破冰期:1978-1998
中英足球交往的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可以视为中英足球交流的“破冰期”。在这20年的漫长时间里,英国足球在中国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逐渐被了解的过程。其间,中国足球青少年和国家队数次前往英国训练,英国也派出球队访问中国。但由于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在中国先入为主,英国足球在中国球迷中不占“主流”,中英足球交流无论从规模和数量来说都比较少。
1978年5月,西布朗维奇队成为首支亮相中国的英国足球队,他们的中国之旅长达两周,进行了五场比赛,全部取得胜利。与现在的英超球队的商业季前赛有很大的不同,这次访问带有很强的“外交性质”。这次中国之行的推动者,是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The 48 Club Group)主席斯蒂文·佩里(Steven Perry)。他的父亲杰克·佩里(Jack Perry)曾在上世纪50年代帮助打开中英贸易大门,被誉为中英关系“破冰者”。佩里当时希望通过足球进一步促进中英贸易的发展;时任英国体育与娱乐部长的丹尼斯·豪威尔(Denis Howell)希望西布朗维奇以“足球大使”的身份访问中国。

1979年8月,中国足球国家队对英国足球队进行了回访,先后同几支俱乐部球队举行了比赛。此后,英格兰的沃特福德队在1983年和1987年两次访华,以至于沃特福德一度成为英国足球的代名词。

(1983年观察者报报道沃特福德访问上海 图·网络)
由于英格兰队在1990年世界杯上获得第四的好成绩。1992年,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成立,开启了英国职业足球发展的新篇章。彼时,中国足球开启了职业化改革。包括阿森纳在内的一些俱乐部先后受邀前往中国比赛,英超豪门终于出现在中国球迷面前。1997年中国国家队为备战世界杯预选赛也再次来到英国训练……中英足球交流日益频繁也逐渐深入。
(2)初步合作与短暂低潮:1998-2012年
中英足球交往的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到2012年,双方经历了初步合作到短暂低潮的过程。1998年春天,英国人鲍比·霍顿(Bobby Houghton)接替戚务生,成为中国男足国家队主帅。同年,霍顿率队获得1998年亚运会男足铜牌的好成绩。在同年夏天举行的法国世界杯上,英格兰队派出了黄金一代的阵容,其中明星贝克汉姆和欧文等国际巨星的表现使英国足球品牌在中国球迷心中的价值大幅度提高。同年,范志毅和孙继海选择留洋,同时加盟英超水晶宫队,英国足坛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球员的身影。
此后的几年间,张恩华、李铁、李玮峰、郑智和董方卓通过各种形式来到英国足坛。2002年科健公司成为出现在埃弗顿球衣胸前的赞助商。部分俱乐部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尽管那时候中国经济的规模远不如英国。从1999年到2012年,曼联多次来中国参赛,俱乐部称中国拥有最大的曼联球迷群体。

(成功留英的四位中国球员:范志毅、李铁、郑智、孙继海 图·网络)
2002年国足闯入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的热潮过后,中国足球假球黑哨问题出现,国内足球环境日益恶化,能够走出去的球员越来越少。随着2009年孙继海离开谢菲尔德联队回国,曾经的中国球员留英热终于消退,中英足球的交流陷入短暂低潮。
(3)全面合作的黄金时代:2012至今
中英足球交往的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起,延续至今,双方不断扩大交往层面,增进合作深度,并且获得了高层次的支持。毫无疑问,中英足球开启了全面合作的黄金时代。
2012年10月,英超联盟首席执行官斯库德莫尔(Richard Scudamore)等人来到北京,与韦迪等中国足协领导人举行会谈,商讨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职业联赛建设及中国足球发展。2013年3月,贝克汉姆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及中超联赛推广大使;同年12月,中超联赛与英超联赛签署合作协议。该协议内容包括:英超联赛将与中超联赛以及中国足协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帮助中国推广并发展足球运动,与北京国安俱乐部、上海申花俱乐部等中超俱乐部进行合作;中超联赛为英超联赛以及英超俱乐部在中国市场上的推广和营销提供支持与建议;英超与中超定期举行合作交流与培训项目,包括互派代表团观摩双方赛事。

(2013年中超英超签署合作协议图·网络)
在这一阶段,中英足球的商业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企业纷纷成为英超俱乐部的赞助商,如建设银行和娃哈哈等……中国市场对于英超俱乐部越来越重要。包括阿森纳、曼城、阿斯顿维拉等俱乐部都招聘了来自中国的员工,负责媒体或者营销工作。2013年,阿森纳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办公室和拥有全职员工的欧洲俱乐部,与中国足协和中超俱乐部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如今,在英超赛场上看到中文广告和宣传已不足为奇。同时,英国各级职业球队也抓住新媒体在中国兴起的机会,开通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开展全方位宣传,吸引中国球迷。
由于足球在中英交往中扮演的积极角色,其作用获得高层的青睐,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2015年9月18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期间,中英足球发展座谈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本次座谈会是中英人文交流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座谈会主题为“从草根足球到职业足球”。目的是借鉴英国足球发展经验,与英国同行分享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探讨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中英足球合作,最终服务中国足球的发展。

(2015年中英足球发展座谈会图·网络)
中国足协、中超联赛、俱乐部投资人、代表及球员代表与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英国文化协会、英足总、英超联赛及球员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各方代表在座谈会上就各自发展历程、现状、经验和理念等进行交流。这次座谈会期间,中英两国建立了中国足协和英足总之间的足球合作框架。该协议为期5年。根据该协议,中英双方将每年进行磋商,商定计划相关的具体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包括,互办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促进青少年球队及运动员交流、选派中国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赴英国学习、联合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及足球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等。这是首次由两国政府层面牵头组织推动的足球交流活动。
同年10月23日,习主席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陪同下参观了曼城足球集团。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球员孙继海入选英格兰足球名人堂。

(2015年习近平主席参观曼城俱乐部 图·网络)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后,中英足球合作再上一新台阶。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中国资本密集出海,收购英国足球队。2015年12月1日,华人文化联合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资本)出资4亿美元收购曼城俱乐部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团”13%的股份;2016年7月26日,复星集团正式宣布收购狼队100%股份;2016年8月5日,曾作为首支访华中国的英国球队西布朗维奇官方宣布,出售88%俱乐部股份给云毅国凯(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中国财团;2017年8月14日晚,英超南安普顿俱乐部官方宣布,中国高氏家族(商人高继胜及女儿高靖娜)正式收购俱乐部多数股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中方企业尝试收购英国足球俱乐部。英超俱乐部普遍拥有悠久的足球历史传统,是英国文化底蕴的代表;同时有着全方位的足球运营经验,包括青训体系、赛事运营、商业运作等。

(复星集团收购狼队 图·网络)
作为世界最成功的职业足球联赛,英超的转播费用一直冠绝各大联赛,是世界职业体育最重要的IP之一。2016年11月,苏宁集团旗下PPTV宣布竞得2019-2022共三个赛季的英超转播权,费用达到了7.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67亿元)。这使得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英超海外转播费最高的国家。中国转播商付出高昂的转播费,充分说明英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巨大商机。
2018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英国足球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馆举行了“英国体育日”活动,英超联赛成为主打品牌。而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史云森(Steven Ellison)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英超是英国在进博会上的一张名牌,希望英超和中国足球的合作能够在未来卓有成效,英中两国对足球都充满了热情,足球也将是两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首届进博会英国馆展出的英超奖杯 图·网络)
2019年2月,新赛季中超联赛开始前,中国足协正式推出职业裁判制度。其中,43岁的英国“金哨”,前英超著名裁判克拉滕伯格(Mark Clattenburg)签约中超,成为首批外籍职业裁判之一。直接聘请英国专业人士进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体系,是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进一步举措,也是直接提升中国职业裁判水平的尝试。此外,文首提及的6支英国球队夏季访华也是中英足球合作再创高峰的标志。
综上所述,足球是中英外交合作的缩影,更是中英外交的典范。中英足球合作也预示着中英关系发展的方向:合作更加紧密、深入、常态化。那么,从上述中英足球合作三阶段来看,其成功经验在何处?
(二)“目标明确,各取所需”:足球交流英中双方视角的分析
(1)市场与形象——英国的目标
从英国方面看,后脱欧时代的英国,更加依赖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一方面,英国需要其作为重要文化名片,继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出口,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足球在英国的地位同英国女王等一样,是英国的国家名片,被视为英国最佳文化输出产品,也为英国带来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2019年1月,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EY)发布了《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经济社会影响报告》。报告中指出,足球在英国经济和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英超联赛为英国带来的总增加值(GVA)超过76亿英镑,为英国带来超过10万个工作机会,为英国增加超过33亿英镑税收。安永总经济师马克·格里高利(Mark Gregory)指出,英超商业模式的成功在于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将其最大程度转化为商业价值,再在于通过俱乐部之间的合理分配,保证青年球员培养和足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英超联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积极的英国形象。
可以明显看出,英国足球界正在摩拳擦掌,全力投入到开拓中国市场的工作中。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需要面临欧洲其他国家足球联赛的强力竞争。从英国方面看,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中国民众对英国形象的积极认知,是其希望从足球外交中得到的主要收益之一。
(2)人才、经验、资本输出,足球的进步——中国的目标
经过近20年的职业化历程,中国足球仍旧未能取得所期待的成功。自2002年后,中国男子足球队未能再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在周边国家足球取得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足球的发展进展缓慢。“足球尚未成功”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功多少显得步调不一致,中国对足球取得进步有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英国足球的成功,在于其悠久的足球文化传统,更在于其构建的完整足球产业链。英国足球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足球决策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传统合作框架下,英国丰富的教练、裁判、商业赛事运营资源是中国引进的重点。然而,在推动中国足球进步紧迫感的驱使下,中国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框架下的合作,而是期望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获取英国足球管理的一手经验。
急迫感也暴露中国与英国足球合作中中国方面的经验不足,而这在中英外交深化合作的背景下具有代表性。今年4月,英超方面再度对中资收购南安普顿俱乐部一事进行了调查。其主要原因是中方收购者在深圳的上市公司,将股权转让给了成都一家国企,使得英方担心其俱乐部转变为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的俱乐部。虽然经过调查,英超官方确认收购没有问题,但是如何放平心态、认真研究游戏规则、在获取英方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是中英足球合作乃至中英外交其他领域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弘源